名校分享 | 2025QS 45之上海交通大学(下)



上海交通大学


求 是 创 新 




SJTU








上海交通大学的校训是”求是创新”,这句话代表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求是”强调了学术追求的重要性,要求师生坚守真理,不断探索和追求知识。”创新”则强调了创造力和创新的精神,鼓励学生和教职员工不仅要在学术领域寻求新知,也要在社会和工作中持续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这一校训代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对于真理、知识和创新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承诺。



Have look






PART.01 


图书馆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896年,同年建成一个图书室,1919年建成独立的图书馆大楼。1981年7月,在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王震等同志亲自关怀下,原香港环球航运集团主席包玉刚先生向上海交通大学捐赠1000万美元用于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图书馆,1985年10月包兆龙图书馆落成使用。1990年,为适应学校办学规模的迅速发展,在闵行校区兴建了包玉刚图书馆,于1992年10月建成。2005年,学校整体战略开始向闵行校区转移,遂计划在闵行校区兴建新馆。位于闵行校区中心位置的新馆,即当前的主馆,于2006年3月11日奠基,于2008年9月正式启用。为配合学校整体布局,徐汇校区包兆龙图书馆分别搬迁至徐汇校区西大楼、新上院,分别定位为图书馆储备书库、社科阅览室,储备书库于2013年4月正式启用,社科馆于2013年9月正式启用,2014年12月李政道图书馆正式落成;包玉刚图书馆于2019年开始进行大修,于2021年4月8日以崭新的面貌正式恢复开放。

图书馆提出“一流服务、主动服务、智能服务;一站式、自助式;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宗旨,创建“资料随手可得,信息共享空间;咨询无处不在,馆员走进学科;技术支撑服务,科研推进发展”的服务理念,以学科服务为主线,使位于闵行、徐汇和黄浦三大校区的五所图书馆形成多分馆协同服务模式,将图书馆定位为“以人为本,读者之家;知识服务,第二课堂;信息主导,共享空间”。推行“藏、查、借、阅、参”一体化服务机制,注重信息素养教育,传承学术精髓,弘扬校园文化,积极开展学科化服务,主动发挥学术交流中心、知识加工中心和文化传承中心的作用。各个图书馆的定位分别为:主馆定位为“理工生医农科综合馆”;包玉刚图书馆定位为“人文社科综合馆”;李政道图书馆定位为“五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科技馆和艺术馆)合一”;徐汇校区社科阅览室定位为“社科馆”;医学院图书馆定位为“医学馆”。至此图书馆总面积7万余平米,阅览座位7200余席。至2022年底,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333万册,电子图书387万册,纸质期刊7500余种,电子期刊5.8万种,学位论文909万篇(649万种),非全文数据库253个。支持通过网络24×7的馆藏目录、电子文献、馆际互借、参考咨询、文献征订、新书刊报道等服务。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是国际大学图书馆联盟(IATUL)理事单位、成员馆,并与国内主要图书馆、信息中心和美、英、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图书馆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在交通、材料、机电、能源、信息、管理及农业等学科领域形成馆藏文献特色,同时紧跟学校学科发展政策,加大力度进行人文社科类馆藏资源的建设,努力成为学校的学习资源中心和信息共享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承担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华东南地区中心、上海市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秘书处、上海教育网络图书馆管理中心、上海中心图书馆交大分馆等职责,同时,是具有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科委双重资质的科技查新工作站、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文献服务网点单位,也是全国首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全国首批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华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围绕学校发展战略,以建设与世界一流大学相匹配的高水准、有特色、智慧型的信息知识服务中心为目标,加快构建优质的馆藏资源体系、搭建高效的信息获取系统、锤炼精准的知识供给能力,让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成为一个开放、交互、互联的知识创新服务平台,赋能全校师生追求卓越,建设美好未来社会。







PART.02  


交大博物馆



上海交通大学自1996年百年校庆之际创建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以来,已先后建成了程及美术馆、董浩云航运博物馆、钱学森图书馆、李政道图书馆等专题博物馆和人物纪念馆。这些博物馆和纪念馆在宣传交大历史文化、传承交大文脉、展示办学成就、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为巩固和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校文博工作的层次与水平,2019年1月,学校决定筹建“上海交通大学博物馆”,并由学校档案馆负责前期筹建工作。该博物馆定位是集收藏、陈列、研究、教学、学术与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克伦研究员为博物馆馆长。上海交大博物馆目前拥有实物档案、名人字画与手稿等藏品3300多件。根据学校当前需求以及今后发展趋势,博物馆主要关注自然历史与科技、历史文物、文化艺术方面的收藏与展览。自然历史与科技包括自然历史、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创意设计、科学文化等方面。历史文物包括历史考古、传统文化以及著名历史人物等方面。艺术类包括西方古典艺术、现代艺术、中国艺术欣赏等方面。



上海交大博物馆已成立“戴敦邦艺术研究中心”,中心主要搜集、整理、研究戴敦邦国画艺术资料。在作品创作、展览宣传与出版、文创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戴敦邦先生完成了《资本论》(一、二、三)卷的绘制。2020年6月30日,上海交大博物馆举办“《资本论》新绘——戴敦邦捐赠作品系列展首展”;2021年4月16号,举办“翰墨绘诗词 丹青承意韵——戴敦邦图释宋代诗词展”。出版了《<资本论>绘本第一卷》以及编印了《戴敦邦宋代诗词国画撷珍》。除此以外,上海交大博物馆还引进了一些高质量的展览,如2021年4月28日,“风雨故人来——陈佩秋文献作品展”;2021年6月18日,“陈家泠革命圣地作品展”;2021年9月月“上海博物馆藏:品物游心——中国文人的生活与艺术”等。

上海交通大学博物馆(筹)着眼于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努力建设成为一流的历史文化教育和科技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校文化交流和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还将成为学校开展公益性、延伸性社会文化服务活动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







PART.03  


钱学森图书馆



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被誉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的杰出贡献、感人事迹和崇高品格,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进一步弘扬钱学森同志爱国,创新、奉献的业绩与精神,经中央研究,决定建设钱学森图书馆。


坐落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的钱学森图书馆,于2011年12月11日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之际建成对外开放。图书馆的建筑外形简洁、庄重,远看恰似戈壁滩中的风蚀岩,面向华山路的红色外墙上隐约看到钱老微笑的面庞,眼光向前,似乎正凝视着玻璃幕墙中显现的“两弹结合”导弹,体现了“大地情怀、石破天惊”的设计理念。图书馆总用地面积93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188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三层,陈展面积约3000余平方米。馆内基本展览分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和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四个部分。截至2022年底收藏各类藏品、参考品以及资料6.2万余件/套,其中已被鉴定为等级文物的有1.6万余件/套,主要有钱学森的文稿、笔记、书信、奖章、证书、藏书、剪报、照片以及生活日用品等。馆内设有多功能厅、专题展厅、学术交流厅等文化设施。


钱学森图书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国防教育基地,并将建设成为钱学森文献实物收藏管理中心、学术思想研究中心、科学成就和崇高精神的宣传展示中心,以此充分发挥其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宣传弘扬民族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作用。






PART.04  


董浩云航运博物馆




董浩云航运博物馆由香港董氏慈善基金会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创办,设于交大徐汇校区新中院,2003年1月18日正式开馆。楼高二层,为西式建筑,内有中国式的天井,是学校早期的学生宿舍,建于1910年,充溢着历史的沧桑况味。馆址改建设计为香港陈丙骅建筑师有限公司,并在香港建筑师学会2003年年奖评选中荣获会员香港境外作品奖。博物馆现有藏品1100余件,展厅面积600平方米,内有中国古代航运史馆和董浩云生平陈列馆,为永久陈列,内容设计者分别为交大船史研究专家辛元欧教授(船史研究会创建者、《船史研究》杂志创办者,为当代船舶设计和科学研究机构创始人辛一心之子)和董浩云先生长女金董建平女士。一楼为中国古代航运史馆,该陈列通过大量的图片、文献资料和实物模型及航海贸易物品,概括反映了中国古代新石器时期以来的舟船及航运历史。二楼为董浩云生平陈列馆,该陈列用生动的照片、资料、实物和逼真的场景,浓缩了“世界七大船王”之一的董浩云传奇的一生。


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定位清晰,特色突出,现为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开馆以来,博物馆通过举办临时展览、专题讲座等多种活动传播航运文化,受到校内外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至今已接待中外观众约20万余人,其中近50%为学生。






PART.05  


程及美术馆



上海交通大学程及美术馆,坐落于闵行校区思源湖畔,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由程及先生捐赠建造。


程及(1912-2005),江苏无锡人。当代杰出的美籍华裔水彩画家、美国艺术院终身院士。1912年出生于无锡,1930年在上海加入白鹅画会研习西画。1937年入沪江大学,研读中国史、文学史及哲学等科目。后执教于怀久女中、务本女中、圣约翰大学等,教授素描及水彩画课。1947年,赴美进修并举办画展,旋即声誉鹊起。1955年参加美国水彩画特别年展获金奖,1964年入选美国纽约国立艺术学院院士。出版有《程及水彩画集》《二三行》《回家行》《天水卷》等多种画册。程及先生创造性地把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意韵和天人合一的感悟方式有机地融合到以色彩造型为根本的水彩画中,从而形成独树一帜的绘画风格。作品获得美国国家美术会金牌优等奖及其他大奖,并被收藏于世界各地的知名艺术博物馆中。


1997年,程及接受上海交大顾问教授的称号,回美国后不久,他提出向交大捐赠50万美元造一座 “美术馆”,以实现他毕生的爱国和热爱艺术教育事业的心愿。程及美术馆于1998年4月8日举行奠基仪式,同年9月打椿动工,1999年3月落成并于4月举行开馆典礼,是上海乃至全国大学里比较早的一个多功能美术馆,1947届校友江泽民亲笔题写了“程及美术馆”馆名。2020年学校决定将程及美术馆由媒体与传播学院转隶档案文博管理中心管理运营,同年7月,学校对程及美术馆启动升级改造,修缮工程历时5个多月全部竣工,于2021年上海交通大学125周年校庆期间恢复运行。改建后的美术馆拥有2个展览陈列厅、多功能厅、艺术工作室、贵宾接待室、咖啡厅等空间,功能齐备,布局合理,是校园内一处重要的文化阵地和艺术高地。


自2021年4月恢复运行以来,程及美术馆已举办包括“他属于世界——程及水彩画作品展”“红色经典,见证历史——中国革命历史画选展”“《回眸–上海百年纪事》人物画苑作品展”等多个展览,为培养师生的审美素养、促进文化艺术交流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与氛围。同时,推出【交·美讲堂】【交·美手作】等社教活动,让更多公众‘打卡’美术馆,相约美术馆,于艺术的欣赏和沉浸中感悟人生之美。作为大学美术馆,程及美术馆依托教学、服务教学、支持教学,为建立“馆院”互动教学的长效机制,在恢复运行之际,“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艺术教育实践基地”同时揭牌,将美术馆打造成为艺术学科建设的重要抓手,为进一步推动“双一流”格局下高端艺术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做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未来,程及美术馆将秉承‘以美育美,以美育德’的办馆理念,大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成为交大美育教育的重要课堂、学校师生成果展示和交流的主要窗口、多元化公共教育活动的艺术平台。








上海交通大学(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简称SJTU)是中国上海市的一所知名综合性大学,也是中国最古老和最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SJTU以其卓越的教育和研究声誉、国际化的学术氛围以及培养了众多杰出校友而著称。

象贤中学国际部将为大家持续提供这样的院校信息资源和指南,为即将开启出国留学之旅的同学保驾护航。无论是想探索异国文化,或是想追求更高的学术水平,亦或是去寻找更好的职业生涯!

小编在此祝愿大家都能考取自己心中的梦校,成为更好的自己!~ 










本篇文章来源于象贤中学国际部微信公众号 象贤中学国际部XXI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